close

本文轉錄自
經過原作者同意轉錄。這是一篇很棒的文化分析文章,
或許正可解答許多人對於文化差異的疑惑。

原文如下:

之前我在BBS板上提到一個現象,
關於「美國人和人同處一室,卻又都沒有對話交談會覺得怪怪」的現象。
在這週的語言課當中,我從老師那邊聽到文化差異對於這個現象的支持說明。
(下面是按照記憶略為整理一下老師的談話內容...)
======
開學前幾週,語言課主要是集中在履歷和應徵的主題上面,
教授就花了比較多時間在談應徵時的態度。
當他提到去應徵的時候必須要「多講話」這件事情時,
他解釋說因為一直不主動講話,你就會被專業的人力主管人員優先排除。

教授說,其他國家不會這樣,可是美國是如此。
美國人力資源專家在訓練新的人力管理人員時,
都會對他們強調要觀察應試者的一些特質。
其中「過度保持安靜」是被認為是一種「危險因子」,
人力管理人員應該避免這樣的風險進入公司中。

「為什麼寡言的人會被認為危險而被優先排除呢?」
教授這樣解釋,
「亞洲,特別是儒家思想社會(教授用Confucius),
有個觀念是『沉默是金』,可是對於西方社會,特別是美國,卻不是這樣想。
他們認為,不講話的人幾乎都是帶著壓抑,他們可能忍著怒氣,
越是不說,越像是在計畫著什麼事情,
這種人對於美國人來說就是特別容易有脫序行為演出的人。
有可能一個不怎麼社交的學生,會某天上學拿出一把槍掃射校園;
或者是一個沉默的員工,忽然有天從公事包內拿出一把刀殺害同事。」

教授接著談比較深層的理由,
「這種失序的現象,在東方社會中比較少發生。
因為相較於東方社會,西方社會崇尚自由,而且自由到有一點點過度的感覺。
大家都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不願意別人來干涉自己的決定。
就算是家人,或者是有血緣關係的也是如此,
家族的束縛能力遠低於東方社會,這不是因為不能,而是大家不想。
親兄弟姐妹因為一些事情鬧翻,所以選擇不再見面,
這在美國社會來說是常見的事情,可是東方社會這種現象非常少見。
美國小孩算是非常自由,
就算連父母看到自己青少年的子女交往的對象不滿意,
提出意見之後,也只是會被小孩白眼說,這是我的決定,你不能干涉。
但是這在東方社會並不是這樣。」

「有一個詞叫做權力指數(Power Index),
像是東方國家,文化中的威權體制猶存,
社會上,下屬對上司、長輩對晚輩、老師對學生之類的關係,
都可以看到一些比較明顯的權力落差,這個指數是相對大的;
在德國在北歐一些國家,這種權力指數就很低很低,
像是加班工作,在這些國家一定都是按照契約來走,
如果今天上司想凹下屬額外加班不加錢,
員工就一定拿出契約說請遵守,不然法庭見,
他們認為上司下屬都是按照契約平等的兩方;
但是在亞洲國家,通常不會這麼沒得商量,
因為文化上,下屬對於上司還有權力的落差。

美國目前大概介於兩者的中間,不過略為偏向低指數。
像是美國高中以下的教育很失敗,
因為公立學校的教師上課,面對的一堆不聽話的學生,
你若是強求他們聽你上課,還有可能被他們的家人威脅生命烙狠話。
美國高中以下公立學校的教師五年內離職率接近50%,
很多原因都是因為這種無力感造成的。
(按:其實想一下美國這邊上司若是要求太多,一樣也是有下屬抗議的故事...)


「所以今天在美國,雖然享受到自由帶來的不少好處,
可是因為太過於自由,大家又沒辦法好好約束,很多奇怪的失序現象就會發生。
像是在美國走在路上忽然被人開槍射殺的這種新聞,
對於美國人來說已經見怪不怪了;可是對於亞洲國家來講,是非常難以接受的。
為什麼東方社會平常不會擔心這種事情發生呢?
因為社會的權力架構力還算強,
大家基本上都是處在一種接近的『可預期』行為模式之下,
通常這都合乎社會規範和道德,所以人際之間就不太會有意外發生;
可是權力指數低的國家,每個人因為追求自由,都有各自很不同的想法,
沒有一個強力的模範被大家所推從,所以大家也就沒有一個『可預期』的人格特質。

這在某些方面來說就是危險的原因,
因為什麼樣的人都遇得到,可是大家卻沒有辦法預設每個人都是理想的人,
所以在防護的心理下,觀察言行舉止就變成了很重要的事情。」

教授從另一個方面切入,
「在東方社會中,人際關係通常是長期『累積』建立的。
今天可能你見過一個人,建立了一點關係,
然後就算隔很久之後才見下次面,可是關係卻會把之前的累積起來。
你或許要加入一個群體有一定的難度,但是一旦成為其中的成員,
就比較容易維持在群體內之間的關係。

美國就不這樣了,通常人際關係都是短期為主的,
今天可能聚會中和這個人見到面,然後就再也不會見面了,
如果你採取緩慢觀察建立關係,很多人你可能這次之後就不會有更進一步的連繫,
或者一些因素,就此老死不相往來。
美國人的人際關係,你是很容易打進一些社群的,
可是若沒有一開始短時間內更進一步深入,就非常容易消失再離開的。

所以在這麼快速的社交當中,到底要怎麼樣建立安全且有深入的人際關係呢?
因為沒有『可預期』的人格特質,所以為了避免危險,
只好利用社交場合對話的機會來觀察一個人。
美國人觀察的重點在哪裡呢?談話內容可以是觀察的點,但還有其他的。
講話的態度、手勢、肢體語言、眼光接觸還有行為舉止的禮貌,都是在談話中會觀察的。

如果沒有社交的對話,對美國人來說,是困擾的。
因為他沒有辦法來判斷你是個什麼樣的人,
這對他們來說會覺得是一種危險的訊號,他們也就比較不敢繼續和這類人接觸。
老師說他有幾個俄國朋友在科技公司工作,最後被裁員了。
追究原因,因為他們總是板著一張臭臉孔,也不怎麼聊天,
對於上司和同儕來說是很困擾的,他們不知道這樣的同事會不會有驚人之舉?
比起個人能力,美國更重視合作;如果合作對象這麼難了解,就不是好的同事。
他們也很害怕那些電視新聞上面的突發傷害事件發生在他們週遭,
所以他們都會盡量避開這些人。

美國人如果邀請你參加party,
一個日本男生可能會說:『恩,抱歉,我有事,可能沒辦法參加』,
可能合乎日本的文化想法要保持禮貌性,
但是這樣,幾乎就沒有下一次的邀請了。
美國人會邀請你參加他們的活動,心底就是要藉著活動來觀察你是什麼樣的人。

所以面試的時候,千萬不能因為害羞或者是其他原因,
而總是問一句答一句,這樣一定是會被排進先刷掉的名單當中。
當然,講到對方都沒辦法插話這就過頭了,可是亞洲學生通常不會有這個問題。」

======
自從上次從室友口中聽到「不講話很尷尬」的抱怨之後,
我就開始實驗在課堂中遇到美國同學,下課的時候就盡量開話題聊天一下。
先不管上面的理論論述如何,就我實際情況中也是觀察到有這樣的感覺。
和他們的眼光對射到,通常他們會很快就擠出一個話題來問你。

這時候就開始訓練自己要講一講自己的事情,
同時要開始練習眼神接觸、手勢和肢體語言。
我現在才了解為什麼口說語言課花了好多好多時間在糾正大家報告的「姿態」。
因為美國人真的會從你的非語言訊息中看出你這個人。
你微笑與否、有沒有手勢、有沒有直視對方、身體有沒有擺動或無力,
你的態度和想法就會透露出來,美國人視覺敏感度還蠻高的。

然後我還會提醒自己講完自己的還要關心對方,才不會失禮。
至於我是不是真的有興趣對方的事情就是另一回事了......

就連教授自己都承認,他是美國南方人,他也都不太信任南方人,
因為他們通常都是表面讚賞你但是內心常常是反話的狀況。
美國大概北方人才比較不會這麼心口不一。

他還說很多人第一次來到加州,看到大家見面聊天都微笑,
有時候那些新人會看到受不了,為什麼近個商店店員嘴角翹那麼高,
好像笑臉都不用錢一樣......
「這就是加州,和美國其他地方不同的一個特色......」

======
或許在台灣,我們真的不必要像美國人這麼熱衷社交,
因為文化背景不同,我們不是因為出於害怕而才需要社交對談的。
這沒有什麼好不好,今天我來到美國,
「入境隨俗」,既然要留著,就只好學著改變一下自己來適應這個社會。
雖然我心底是很討厭這種一直要展現自己的談話風格。

不過這時候卻忽然想到到ABC總是被大家嘲諷的那種社交性格。
恩......我只能說在台灣,考慮文化背景,這不那麼適合,可是我可以體諒。

我在這邊分享我所看到的美國社會,並沒有說這就是比較好的文化,
這其中很多對我來說都是「可以理解、體諒和接受,但是自己沒辦法做整套。」
我曾經在留學版看到有人分享無奈文,提到當他和其他人談美國文化的時候,
卻被人回「這麼喜歡美國,那就不要回來台灣」之類的話。
雖然還沒人這樣跟我講過,但是卻也是讓我「心頭驚驚」怕引人誤會。

其實,如果客觀條件可以讓我不留在這裡,我也還真不想留在這。
要不是醫藥產業美國仍然領先全球,全世界47.7%的醫藥銷售額在這裡,
(歐洲29.9 日本9.3 亞洲+非洲+澳洲也才8.6 台灣1可能都沒有)
我也不覺得美國是我一定要來看看的地方。

誰不希望能好好待在自己國家裡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
至少我很希望,可是目前實在沒有客觀條件讓我這樣選。
學美國文化,只是讓自己在這裡能夠活得好一點而已。
寫這些現象文,並沒有意思要提倡或者是貶抑某些行為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noshi 的頭像
    bonoshi

    淚與笑共織的點點滴滴

    bonos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