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科學月刊四十周年台大論壇。
幸好掙扎後還是去了,
否則忙碌的考試中我又失去一次擴展視野的機會。

--

主題演講:Science in Society—人間氣候

演講者: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暨大氣系教授-柳中明
柳中明老師講到氣候資料的解讀有一定的主觀性,
也難怪有些危言聳聽的話了。
不過氣候變遷的問題是真的存在的,
他時間有限,非常興奮地彷彿上起課來,
而且他講得非常清楚,
非常可惜因為時間不夠,我們只能聽到一些些…

解讀有一定的主觀性,
原來有個機構叫IPCC就是因應這樣的需求而誕生的。
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它是個科學界的政治機構,
13個主要成員來自13個不同國家,
而且已開發、發展中國家分別有佔有率。
他們要統合不同科學家對於氣候的預測和解讀,
還有各國政府主觀意見的修正,
也許經過激烈的討論,然後做出結論告知大眾,
並且附上可追尋的資料來源供參考,
是個兼具對於民眾的宣傳教育,又是研究的交流平台,
所以他們另一方面也要接受媒體、學者、民眾的質疑,
再對外說明,
真的很讚!

--

討論會:Science in Cyber-space—科學與網路的相輔相成
主持人:中研院數學所研究員-李國偉
引言暨與談人: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所長-劉康克,
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吳心楷,
屏東縣立來義高中地球科學暨資訊教師-謝隆欽,
教育部校園自由軟體應用諮詢中心執行秘書-孫賜萍,
台大學生報社「意識報」總編輯-李問。

可能沒有時間一一詳述了,
因為他們的報告都很有水準,
給出了一個更宏觀的網路資訊視野,
前三位大抵探討如何利用網路來「教育」,
或是如何談論網路上爆炸的資訊我們應該如何運用。

倒數第二位讓我產生了一個想法,
就是網際網路已經屬於全人類了,
它就好比公共財,
所以我更加支持自由軟體,
(即使它也面臨很殘酷的淘汰,
但是誰能自命不凡的期待自己能有革命性且持續性的影響力呢?)
而且或許以後有機會我想參與一些推廣和開發,
或者是一些中文化的工作。

最後一位是台大學生,
(嘿要感謝意識報社哩!)
他講到88水災時ptt鄉民如何交流資訊、投入救災、發放物資,
其實談到科技,講它對於人類有什麼衝擊我這些日子我早已感到疲憊,
我們能不能講講科技或網路如何可以改善人類生活?
李問同學的報告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特別是災難降臨的時候,
論資訊傳播的速度和規模,
恐怕是 政府 政府是否可以和後兩者合作?
或三者之間可以怎麼樣互動達到更好的效果?

--

最後科學月刊真的好棒,
40年前,由一群留學生發起,
他們憂慮臺灣科學教育之普及不足,
結合海外學生(物理系、化學系、心理系)等人創辦月刊。
他們這樣的舉動已經有豐富的人文精神,
(很驚訝居然那時代就有人這樣向大眾介紹心理學)
而且看科學月刊的歷史,
早已在60年代他們就認真的宣導了環保、污染、能源,
他們還反省過教改、升學主義,
辦過營隊、無數個演講,
真是叫人感動的,
可惜我沒有在他們網站上找到這些資料。

他們的刊物也很有水準,
或許改天我認真先讀讀看,
再比較一下美國科學人大家報告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noshi 的頭像
    bonoshi

    淚與笑共織的點點滴滴

    bonos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