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把作業貼上來會不會很奇怪,
不過花了不少心思,
正經事也同樣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順便在此分享一份大一的國文作業 ,
有想法不過只能說還挺青澀的:P
雖然那時很認真寫不過看看就好)
非常謝謝芝慶學長重新排版,
網址是:http://mypaper.pchome.com.tw/r96123004/post/1320868726
另外這裡附上我對於老子道德經,關於道敘述的整理:
(轉錄於該網頁我的留言)
提及道與天
(1)天與道之關係者
第十六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天道並稱者
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第七十三章: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第七十九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第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提及道與德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第二十三章: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第三十八章:失道而後德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按:由以上均可見道德還是有高下或先後之差。
提及道與(萬)物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夫名以定形,強為之名,曰大。
第三十四章: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第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按:第二十一章言下之意是「恍惚之物為無物」,可參見第十四章「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第三十四章、第六十二章可見道有萬物所評介之窮極之理的色彩。
道作為一切的原始: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與道相類之「德」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按:或許這可以作為「道」、「德」兩概念混用的例子。
與上位者治理人事有關之「道」,如:
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第六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按:若「道之為物,惟恍惟惚。」那麼為何上位者能「以道莅天下」或「善為道」?而老子認為「善為道」的判準何在?
人可以為道之例證: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六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第七十九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第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按:這部份的質疑如上。
因此可見,老子的「道」並非完全屬於哲學式萬物起源之道,哲學式萬物起源之道的論述僅見於「道生一,一生二」等論述。他的道與今日吾人可以實行的「道」遙相呼應,它成為具體的「行事準則」,如「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道似乎還可以被一般人、聖人、萬物、天所依循,主動追求道也好(如: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莅天下)、被動賴以運行地也罷(如: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美玲學姐說的「『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說明道的兩面性。」也有道理,如果「道」不存在「有」之事物中,那人如何為道呢?如何知道自己合於道呢?但他終究沒有明白說出如朱熹所確言:「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感覺上老子定義「道」預留了空間,但是如此卻模糊了界線,他也沒有完全消除界線,反而成了模稜兩可。王弼於人事上「執簡馭繁」,老子一定也會說自己也如此,因為「無為」、「無執」在行事上豈非不「簡」?這是《老子》紛亂的地方、未能言明之處,「玄」學之謂,或許深中肯綮(我看過有評述認為《老子》雜亂,不過想不起出處…)。所以或許我們必須承認,他的「道」有「多義混用」的情形,嚴格說來,就是沒有定義清楚。另外在學姐引述的道德經25章,可見「道」既是「『有』物混成」又「可以為天下母」,明顯於「無物」的論述矛盾。王弼以及後來程朱陸王,(還有我完全未涉獵的佛學)則逐漸闡明這些概念。從前我認為易經、老子具有不可明瞭的權威性,然而近年逐漸能夠分析,放在思想史、人文發展脈絡中,它們不過是一個註腳罷了。
另外老師上課中有一個提問,問王弼對於道德經的詮釋,有何脈絡可尋?後來我認為不可忽視古代知識傳播的速度,地域之隔,往往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克服。在戰國,孔子屬北方魯國人,老子大約是南方楚國人。王弼時代距離孔子約700年,是三國時代曹魏山陽郡(今山東濟寧、魚台、金鄉一帶)人。後人融合其他思想,吸取原典精華,在思想上超克應屬常情。
最後我力推西洋哲學史,其實中國思想史可以與西洋哲學史對照,對於兩者均具有極大的啟發性。西方哲學的發展同樣精彩,對於思想史有興趣的同學我強烈建議研讀。入門之書可參考三民書局,傅偉勳先生出版之《西洋哲學史》,這是我一位敬重的老師推介的。傅偉勳先生於佛教研究精深,又能出入西方哲學,他的論述較不偏倚,況且中文著述免於譯書的語病。於專有名詞處,其書均有原文。另外他的序亦提供延伸資料,以及日後繼續研讀西哲的要領,他的這本書可以提供初學者可靠的入門之鑰。(這本書我還沒有看完)
- Apr 25 Sun 2010 01:49
中國思想史原典作業:新道家王弼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